伤口敷料

1

伤口敷料发展

  • 1962年

    Winter首度提出”湿润疗法”理论,「伤口保持湿润,可加快愈合速度,并降低疤痕产生机会」。伤口产生的渗出液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,以敷料帮助渗出液保留在伤口上,可帮助伤口加速愈合,预防疤增生。

  • 1972年

    Rovee实验证实,干净没结痂的湿润伤口,表面细胞增生的速度较快,能加速伤口愈合,「湿润疗法」观念便开始被广泛的应用。

  • 1980- 1985年

    实验证实密闭性与半密闭性敷料,能够提供伤口湿润环境,促进伤口提早愈合。人工皮(水胶体敷料)出现,用于治疗表面伤口。

  • 1984年

    藻酸盐敷料、吸水性胶状敷料、粉状敷料等产品上市,用于渗出液量多的伤口。

  • 21世纪

    新型抗菌敷料以及生物功能性敷料陆续问世

2

敷料类型

现今有各式新型伤口敷料,可以协助伤口照护更为方便,但使用前应确实与医师商讨照料伤口的最佳方式,选择合适伤口敷料。

Alginates藻酸钙

1. 适用伤口类型

  • 出血性伤口
  • 腔和鼻窦以及渗出液量大的伤口

2. 更换频率

  • 每日或必要时
  • 需要第二层敷料

3. 优点

  • 促进清创软化,去除坏死组织。
  • 吸收渗液后形成胶状,保持湿润伤口,环境促进愈合。
  • 能够吸收20倍本身重量的液体
  • 可裁切成适合伤口的形状
  • 折叠后具更大吸收量
  • 可做成条状填塞至较深的伤口
  • 能够吸收渗出液,干燥伤口创面。

4. 缺点

  • 移除时,可能需要冲洗伤口
  • 不适用渗出液太少的伤口
  • 不能用于干燥黑痂的伤口

Hydrocolloids 水胶体敷料 (又称人工皮)

1. 适用伤口类型

  • 非感染,低至中度渗出液伤口。
  • 浅二度内(外表有水泡产生)烧烫伤

2. 更换频率

  • 每周或敷料变白变软时更换
  • 变白范围距敷料边缘小于1公分时需更换

3. 优点

  • 吸收渗出液后形成胶状,保持湿润伤口环境,促进愈合。
  • 每周只需更换2-3次
  • 容易从伤口创面移除
  • 可根据伤口范围裁切敷料形状

4. 缺点

  • 不可用于深度烧烫伤/过深伤口
  • 敷料需要大于伤口范围

Film 薄膜

1. 优点

  • 不用揭开敷料即可观察伤口
  • 半通透性,防水透气
  • 能够保持湿润伤口环境
  • 细菌也无法通过
  • 促进自溶清创与刺激肉芽组织形成
  • 无需频繁更换
  • 能牢固贴合且无痛撕除
  • 不笨重

2. 缺点

  • 不能吸收渗出液
  • 当移除敷料时可能剥落伤口周围皮肤

Collagen dressing 胶原蛋白敷料

1. 优点

  • 保持湿润伤口环境
  • 慢性、干净伤口
  • 可用于渗出液少到多的伤口
  • 易于使用

2. 缺点

  • 不适用于三度烫伤与太干燥的伤口
  • 如果患对牛猪鸟产品敏感,可能有过敏反应
  • 需要第二层敷料
  • 必须在伤口清创后或感染控制后使用

3

更换伤口敷料

更换敷料目的

  • 保护伤口,避免伤口受到损伤
  • 预防伤口感染发炎,防止细菌及微生物侵入
  • 清除伤口上及周围的污染物,如细菌、血液、脓、渗出液等,促进伤口愈合
  • 为伤口加压、止血

更换敷料前注意事项

  • 换药前后须洗手,保持手部清洁
  • 不可碰触到无菌用品,以免污染
  • 将棉棒由伤口中心点向外围画圆擦拭,擦拭一次后就必须丢弃 (如为感染伤口,则由外向内画圆擦拭)
  • 更换敷料时,应尽量减少伤口暴露时间
  • 使用敷料或包扎伤口后,应观察伤口,不可固定太紧,确保血液循环良好
  • 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,换药时可给予适当的约束
  • 为开放性伤口换药时,必须戴上口罩,防止微生物由呼吸道传播

更换敷料步骤

以下1-6个步骤,须以无菌生理食盐水将伤口冲洗干净,以减少伤口上的细菌及微生物。

纱布/OK绷

步骤1:将旧纱布/OK绷从伤口边缘小心撕开,若沾黏在伤口上,先用生理食盐水湿润后再撕除。
步骤2:由棉棒后方小心地将棉棒取出,避免碰触棉棒前端。
步骤3:以无菌生理食盐水将棉棒沾湿。
步骤4:将棉棒由伤口中心点向外围环形擦拭,将伤口清洁干净。
步骤5:取出水胶敷料。
步骤6:将水胶体敷料贴敷于伤口上,轻压3-5秒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