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急性伤口
急性伤口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伤口类型,可能发生在身体各部位,除了因意外导致的擦挫伤、切割伤、撕裂伤、烧烫伤等,也包含外科手术缝合伤口。
这类伤口的愈合过程与速度通常可以预测,只要正确的照护伤口,避免感染并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,便可加快复原速度,降低疤痕增生的机会。
急性伤口症状
急性伤口形成时,会感到疼痛、肿胀或出血,这个时候应该保持伤口清洁。如果是出院后的居家护理,应该依照医护人员所教导的换药时间及次数确实换药,避免发生感染。如果伤口周围变得红肿、化脓或出现异常臭味的渗液,应立即就医确诊。
急性伤口治疗
根据伤口的部位和严重程度,决定适合的护理方式;较严重伤口建议由专业医护人员协助处理。
1. 控制出血
如果伤口大量出血,迅速确认出血位置并施加压力,直到停止流血。
2. 清创
如果伤口不干净,需清除伤口上的碎片、灰尘及坏死组织,避免发生感染。
3. 使用敷料或闭合伤口
有些伤口需要使用专业的皮肤粘着剂、无菌胶带或缝线将边缘闭合,有些伤口可以直接使用伤口敷料,这取决于伤口的部位和严重程度,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。
4. 抗生素和其他药物
某些情况下,对于典型的伤口感染,例如:被碎片污染的伤口,医护人员会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;或直接使用药物来治疗疼痛、肿胀,例如:破伤风针。
常见急性伤口类型
1. 手术伤口
外科手术伤口,是专业医护人员为了治疗目的而做的皮肤切口,通常在手术室或无菌的环境中形成,伤口干净且边缘整齐。
相较于其他类型伤口,愈合条件较好。例如:剖腹产伤口。
2. 创伤或撕裂伤口
皮肤因为受到外在力量而导致伤口。可分为
- 擦挫伤
皮肤与粗糙的表面摩擦而导致伤口,例如:被沥青刮伤 - 穿刺伤
皮肤被尖刺的物品戳入,例如:踩到钉子 - 裂伤
皮肤被物品重击而形成锯齿状的裂痕 - 切割伤
皮肤被锋利刀片划破而导致表面切口
3. 烧烫伤
是指皮肤受到热、化学物质、 辐射或电流所造成的损害。根据统计,美国每年因为烧烫伤而死亡的人数,大约三到四千人。
-
烧烫伤原因
- 火焰烧伤
直接接触外部火源, 例如:瓦斯气爆、火灾、锅炉爆炸等。 - 热液/热源烫伤
直接接触外部热源, 例如:热水、热汤、汽车散热器、机车排气管等。 - 化学灼伤
直接接触化学物质,例如强酸、强硷、氨气等。 - 电击伤
大量电流通过人体,引起肌肉坏死。如高压电、雷击。电灼伤通常是严重的急症,可能外观看不出明显的损害,却已经伤及内脏器官、肌肉和神经。
- 火焰烧伤
-
烧烫伤分级
根据皮肤损害的"深度",烧烫伤分为四级。达「深二度」以上,即深层真皮层受损,即便伤口愈合也会留下疤痕。- 【一度】
仅伤至表皮层,皮肤发红、肿胀,有明显触痛感。通常能在一周内很快复原,不会产生疤痕。 - 【二度】又分为浅二度及深二度
浅二度:伤至真皮层,皮肤红肿、起水泡,有剧烈疼痛与灼热感。若未发生感染,约二周可愈合,不会留疤或仅留下轻微疤痕。
深二度:伤及更深层的真皮层。皮肤呈现浅红色、起白色大水泡,感觉疼痛。皮肤功能可能会受损( 像是汗腺、毛囊等…),如果照顾得好能改善,否则可能须接受植皮手术。约三周以上愈合,会留下明显疤痕。 - 【三度】
伤及皮下组织或更深,真皮层坏死。皮肤呈现焦黑色或苍白色,色素细胞与神经遭破坏,伤口疼痛感消失,但伤口周边非常疼痛。无法自行愈合,会留下肥厚性疤痕,造成功能上障碍,须清创及植皮。 - 【四度】
除了全层皮肤,更深及肌肉或骨骼层,呈焦炭状,需多次清创以及植皮或皮瓣手术重建,部分需要截肢。
- 【一度】
-
烧烫伤症状
- 严重的烧伤可能导致细胞坏死甚至死亡。当皮肤受到损害,身体少了最外层的保护,容易被外在环境的细菌入侵,增加感染的风险。
- 血管被破坏后,会导致烧伤部位发炎肿涨,而形成过多的渗出液引发水肿。
- 烧伤也可能造成脱水,导致血液容量减少,如果受影响的面积过大,甚至容易感染并发症。
- 另外患者若有下列任一项条件又具有较高危险性:年龄超过60岁、受伤面积超过体表40%,或有吸入性呛伤。
-
烧烫伤治疗方式
- 输液治疗
大面积的烧伤,会使得血管的通透性变大,大量的渗出液以及有效循环的血容量减少,可能造成「烧烫伤休克」,此时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及电解质。如果出现低血液容量症状,则需要紧急输血治疗。 - 初步处理
皮肤失去原有的保护功能,容易增加细菌侵入的机会,医护人员会依照伤口不同深度,使用适当的敷料将伤口包扎起来。如果伤口位在四肢,桡动脉、手指动脉都无法看见血流时,就必须马上做做「焦痂切开术」以降低焦痂的压力。 - 手术处理
如果是深二度和三度烧伤,伤口愈合的时间会超过三星期,可能因此留下肥厚性疤痕,为了缩短伤口愈合时间,减少日后的疤痕困扰,需要做清创手术,或视需要取病患自体健康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。
- 输液治疗
急性伤口换药
1. 重视换药的意义与目的
适当的敷料、恰当的换药时间及次数,能够减少感染,也是保证伤口愈合的重要条件。
2. 留意伤口舒适度
伤口维持适当的湿润度,都有助于缩短伤口愈合时间。
3. 随时观察伤口与适当更换敷料
每次更换敷料应仔细观察伤口的变化、颜色,有无化脓或臭味的渗液;更换敷料的频率适当就好,因过于频繁反而会损害伤口上的肉芽组织,影响其生长。